幼儿成语故事100篇大全

2024年5月8日16:20:1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大全已关闭评论 0

第1篇、臧仓小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第2篇、扣壶长吟成语故事

晋朝才子王敦怀才不遇,不得志时经常在酒后吟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边吟边用铁如意敲唾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不平心情,时间一长唾壶全都缺了边。

【释义】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第3篇、韬光养晦成语故事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得了。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第4篇、虎头蛇尾成语故事

清朝时期,官场十分腐败,只要有钱就可以捐官。京城的都老爷给皇上上奏折要求整顿吏治。湖南巡抚接到皇上的指令,立即组织手下的文武百官进行考试,并声言对请人代考的人斩立决,当场抓了他二少爷的枪手,此事就只好虎头蛇尾了

【释义】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第5篇、凤毛麟角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写各种文告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解释】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第6篇、松柏之志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总不想与他交往。曹操深为恼火,直到担任司空总揽朝政事务时,来问宗世林能否交往了吗?宗世林回答说:“松柏之志犹存。”后来曹操掌握政权后,以宗世林位不配德而治罪。

【释义】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第7篇、无能为役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遭受攻击,他们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愿意以兵车700乘相助,命大将翕克为主帅。翕克认为:我们已经有城濮一战的经验,如果有先君的英明和以前大夫的认真,一定能胜。我不能与先前大夫相比,请发800乘兵马。

【解释】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第8篇、龙蟠虎踞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解释】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

第9篇、倾筐倒庋成语故事

东晋丞相王导给太尉郗鉴的女儿做媒,把侄儿王羲之介绍给她。郗鉴亲自上王羲之家,别人指着东床坦腹的那个就是。谢安、谢万经常去郗鉴家玩,郗鉴倾筐倒箧地款待他们,而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两个妻舅却比较冷淡。

【释义】庋,放东西的架子。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检。

第10篇、握发吐哺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有名能士,你到任后不要忘记你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

【解释】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第11篇、松枝挂剑成语故事

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释义】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第12篇、五世其昌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陈国内乱,太子御寇被杀,公子敬仲逃到齐国。齐大夫懿仲想把女儿嫁给敬仲,妻子占卜后说陈的后人在齐国第五代就要昌盛,地位和正卿一样高,于是他们就成婚。敬仲的第五代世孙陈桓子在齐国做大官,第八世孙陈成子取得齐国政权。

【解释】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第13篇、锦字回文成语故事

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手下大官被流放到流沙县。夫妻天各一方,他的妻子苏蕙特地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0个字,纵横20几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地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之情。

【解释】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

第14篇、潢池弄兵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龚遂任渤海太守,前任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拼命压榨。当地居民困于饥寒交迫而群起反抗。龚遂向汉宣帝上书,将人民的起义说成:“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遂采取安抚措施。

【释义】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第15篇、缓带轻裘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羊祜字叔子,作为荆州军队主帅,经常身不披甲,穿着轻软的裘皮大衣,坐着豪华的马车,游山玩水,被人称为“斯文主将”。

【释义】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第16篇、三缄其口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第17篇、问牛知马成语故事

汉宣帝时期,颍川太守赵广汉十分聪明能干,治理地方军政事务很有一套办法,他叫家仆到牲口市场去买马,并告诉他先问狗、羊、牛价,然后再问马价,把价格进行比较就能够以合适的价钱购买了。家仆十分佩服。

【释义】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第18篇、朽木粪墙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释义】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第19篇、离心离德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手下的官员都是离心离德,军心涣散。周武王联合西部的八个诸侯,集结4万兵力,亲自率军征讨纣王。在出发前的誓师会上,他发表演讲,表示上下要同心同德,不消灭纣王誓不罢休。

【释义】心、德:心意。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第20篇、唾面自干成语故事

唐朝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他为人处世宽宏大量,他问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如何对待别人挑衅,弟弟说即使别人吐唾沫到脸上自己擦掉就行了,而他坚持要让唾沫自己干。

【释义】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第21篇、炼石补天成语故事

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释义】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第22篇、范张鸡黍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山阳金乡的范式与汝南张劭是京城洛阳太学里的同学,关系特别要好,毕业后范式约定两年后的9月15日去张劭家拜访,转眼约期已到,张劭杀鸡煮黍准备待客,果然十分守信的范式走了几百里地登门拜访,让张家感动不已。

【释义】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第23篇、言归于好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丕称帝,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他,曹丕封他为吴王,还想立他的儿子孙登为太子。孙权派沈珩送去很多珠宝与香料。他们约定魏吴信守诺言,言归于好。沈珩不辱使命,回东吴后被封安乡侯。

【释义】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第24篇、自诒伊戚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一个因公外出办事的官员恋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在遥远的地方心里老是惦记家乡的亲人,从播种时节一直忙到收获季节还不能回家,心里堆积着无限的烦恼。

【解释】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第25篇、袁安高卧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袁安还没有发达时,那年洛阳下起了鹅毛大雪,很多人外出乞食,唯独袁安僵卧在家里不起,洛阳县令按户巡查至袁安家门,见他十分贤能,就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相继担任阴平长官,任城县令。

【释义】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第26篇、痛心疾首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桓公邀晋厉公一起攻打白狄小国,暗中派人劝白狄归顺秦国,而去对付晋国。晋厉公知道后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秦桓公是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晋国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的话,可以避免战争。

【释义】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第27篇、蜀得其龙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三个杰出人物即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诸葛瑾任吴国大将军,诸葛亮辅佐刘备建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抗衡,诸葛诞任魏国扬州刺史。史书上评价为蜀国得到一条龙,吴国得到一只虎,魏国只得到一条狗。

【解释】龙:杰出人物。蜀国得到诸葛亮。

第28篇、嫂溺叔援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第29篇、石崇斗奢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释义】石崇:晋朝人名。石崇与王恺比赛奢侈。形容奢侈浪费。

第30篇、道边苦李成语故事

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一起到外边玩耍,看到路旁有许多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枝头压得很低。其他小朋友赶忙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李子树在路边能有这么多李子证明其很酸苦,否则早被摘光了。

【解释】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第31篇、人给家足成语故事

“人给(JI)家足”这则成语的“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日强者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儒家的反对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来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作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可能以为他是读书人出身。其实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双勤巧的手,有制造机械的技能,并且懂得军事。

墨子自称“贱人”,但对诗、书非常熟悉。他曾经学过儒学,只因不满它繁琐的“礼”,后来才另立新说,提出“非儒”的主张。

和春秋战国时期其它学派不同,墨家学派的成员多半和墨翟一样,来自下层社会,出身于平民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顶上盖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们吃的是粗饭淡菜,用豆叶子做汤;盛饭用泥土碗,盛汤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袄。

墨家的成员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如果在别的诸候国做了官,要把俸禄的一部分交给墨家团体;谁的行动违反了墨家精神,谁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丧礼也非常简单。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就是节制生活用度,反对铺张浪费;办丧事要节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对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明他巳经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墨子死后二百多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亲司马谈对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其中对墨家的评价很高。司马谈特别肯定了墨家“强者节用”的主张,也就是加强农业、节省用度的主张,并且认为这是实现人人饱暖、家家富足的办法。虽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但墨家的这个主张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胜过别人的地方。

第32篇、胁肩谄笑成语故事

“胁肩谄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逢迎巴结他人时所表露出来的丑态。胁肩,耸肩;谄笑,讨好他人的媚态。

这是公孙丑和老师孟子讨论君子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可以知晓了。

第33篇、空穴来风成语故事

楚国人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次,他陪着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这时,正好有一阵凉风徐徐吹来,顷襄王披着的衣襟,觉得很凉快。“好凉快的风!”顷襄王愉快的说,“这是我和老百姓们共有的呀!”宋玉因为顷襄王淫乐无道,把他老师屈原贬到了漠北,想借着“风”这件事情来讽刺顷襄王,就说:“这风是大王你独有的,老百姓哪有资格和您共有呢?”顷襄王觉得风的吹拂是不分贵贱的,现在听说是他独有的,倒觉得奇怪了,就把宋玉叫来,叫他说说道理。宋玉说:“……枳树弯曲了,就会有鸟在上面做巢;空的洞穴中,也会因为空气的流动而产生风……”停了一下,宋玉再用讥刺的口吻说:“皇宫里面,因为地方清静,产生的风自然清凉,这是属于贵族的;而老百姓们因为住在陋巷里,产生的风自然都夹有泥沙恶臭,那种风才是属于老百姓的……”

 

 

 

“空穴来风”这句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它本来是宋玉借题来讽刺顷襄王的,后来的人将它引申起来,而成为事情凭空发生或流言趁隙而入的意思。

第34篇、作舍道边成语故事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人,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举孝廉,不久被授任图(今河南妃县南)令。在任期间,以礼仪管理县政,以恩德影响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有一年,五个小偷在困县作案被衙役捕获。太守马严非常痛恨偷盗行业,暗示曹褒立即杀掉五个小偷。曹褒说:“小偷罪不至死,如果无原则地服从上级指令,杀掉不该杀的人,有造我的处世准则。我宁肯得罪上司,绝不向权力妥协。”后来,曹褒因这件事被降为功曹。当时汉章帝在位,他认为朝廷的礼仪制度很不完备,应重新制定,使之完善,于是命令百官详加研讨。曹褒当时在朝中任博士,他上书章帝。陈述意见,表示愿负责这项工作。皇帝很欣赏曹褒的见解,提升他为侍中,经常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有一次,皇帝向玄武司马斑固询问改制礼仪的事宜,班固说:“京城读书人很多,他们对礼仪都有些研究,不妨多找些人议一议。”章帝说:“民谚道:‘在大道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起来’(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人多嘴杂,意见不一,什么事都办不成。当年尧帝制定规章让夔一个人就办了。”皇帝知道曹褒对历朝礼仪很有研究,即下诏,命曹褒主持这项工作。曹褒接受任务后,撰写了从皇帝到百姓关于婚丧嫁娶的一系列文章,计一百五十篇,其中多半参照前代制度。成书后,百官议论纷纷,章帝下令,停止讨论。这段故事提醒后人,作事要果断,听取意见要善于选择,否则人言人殊什么事都办不成。曹老不仅是个出色的学者,还是非常称职的地方官,值得敬仰。

【解释】: 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第35篇、不言而喻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但能将它们表现在脸上,照到背上,然后传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门了。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第36篇、弹冠相庆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们很早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学识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总是不够顺利,得不到皇帝的喜爱。

 

贡禹曾担任过很多职务,但多次被罢官。这样的经历,一次两次还行,可是一旦频繁地出现,他心中就会闷闷不乐,陷入忧愁之中。王吉虽然没有多次罢官的经历,但一直以来没担任过重要的官职,郁郁不得志。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聊天,倾泻心中的块垒。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运,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官位显要。

 

此时贡禹正赋闲在家,他听说王吉被重用之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我与王吉的经历与才学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赏王吉,也可能会赏识我啊。这样一来,我很有可能会被重用。”于是,他把官帽找出来,将上面厚厚的灰尘弹去,准备将来做官的时候戴。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征召贡禹,请他担任重要官职。

 

◎成语释义

 

指即将做官,互相庆贺。有时仅指相互庆贺。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

 

◎故事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出处译文

 

王吉与贡禹是好朋友,世人都说:“王吉被征当官时,贡禹就弹去帽上的灰尘以示庆贺。”意思是说他也将要受重用。

第37篇、心腹之患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第38篇、如鸟兽散成语故事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歼灭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又召集骑兵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来到一大片沼泽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从里边放火烧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烧过来的火继续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的时候,李陵的一个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用尽等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了对汉军的进攻。李陵率军退入一个山谷,匈奴紧追不舍,并切断了汉军的后路。一场激战,汉军伤亡惨重。夜里,李陵见自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就召集起将士,沉重地说:“看样子明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我们如鸟兽散吧,这样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随后,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被擒,投降了匈奴。

成语“如鸟兽散”是说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现多用来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第39篇、声东击西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北魏时,有两个充军到杨州的逃犯,一个叫解庆宾,一个叫解庆安,他们是亲兄弟。解庆安逃脱在外,为了掩人耳目,解庆宾诬告是曾与他们结仇的当地人李盖、苏显甫二人杀了解庆安。李盖、苏显甫大呼冤屈,连忙辩解道:早晨二人才看到解庆安匆匆往城外出走,怎么转眼间解庆宾就把血肉模糊的解庆安尸体搬回了家?而证人是一位巫婆,她是根据算卦推算出来的。杨州府又经严刑逼供,李、苏二人屈打成招,此命案被草率地结案,上报到河东太守李崇处。

李崇仔细查阅案情,认为该案疑点重重,他又是个不信鬼神的清官,为了查明真象,他使出一计:不久,杨州传出上面的消息,说李、苏二人被判死罪,待秋后问斩。一天,从州郡下来二位公差,直接找到解庆宾说:“你是不是有个兄弟叫解庆安,他在外地杀了人。”,解庆宾忙说:“我兄弟被人打死了,现在已结案了,你们一定搞错了。”;公差说:“解庆安曾告诉我们,他有个兄弟在杨州,很有钱,他苦苦向我们求情:让他兄弟出笔钱,来救他的性命。今天既然认错了,那就算了。”。二位公差欲走,解庆宾急忙把他们拉住说:“那真是我兄弟,他其实没死,是逃遁在外,为了不让别人怀疑,我找了个替死鬼,不巧又被李盖、苏显甫发觉,他们与我有仇,就干脆说是他们杀了我兄弟的。”。二位公差以“一手交钱、一手交人”为由,把解庆宾叫进当地的一个茶馆,李崇与杨州府衙等正等在那。原来,判李、苏死罪,二位公差说情等事端都是李崇声东击西的计谋。解庆宾见事情败露,只得俯首认罪。

第40篇、贫贱骄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个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礼遇。魏国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击生气地说:“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贫贱者敢于骄傲对人,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对人!国君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失掉封国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封国去款待他;失去领地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领地去款待他。

“至于说到贫贱的士人,如果所说的不被采用,所行的不让君主满意,无非是穿好鞋子离开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不都是过贫贱的生活吗?”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礼道歉。

◎成语释义

指贫贱的人藐视权贵。

第41篇、疾风劲草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颍阳(今河南省许昌附近)有个人名叫王霸,刘秀起兵反王莽路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秀表示欢迎。王霸入伍后忠心耿耿,多次打胜仗;特别是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省邯郸一带镇压王郎等各路农民起义军时,军事行动遭到了很大挫折。面对逆境,当初和王霸一块儿入伍的朋友们,现在都偷偷地溜走了,只有王霸继续战斗在刘秀的队伍中。经过这次考验,刘秀对王霸更加信任了,他动情地说:‚在颍阳投奔我的人现在大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为我出力,真是疾风知劲草啊!‛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王霸为偏将军,后又任上谷(今河北省中西部)太守。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始终是光武帝刘秀的心腹将领。

 

 

 

人们常用‚疾风劲草‛这个成语来比喻立场坚定不移,即使遇到最大困难也不变节。

第42篇、失斧疑邻成语故事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后来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邻居的孩子的言行,神情怎么看都象是一个小偷。于是他断定是那个孩子偷去了,心里还对说,“我早就看出那个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时在一棵树边上发现了丢失的斧子。现在他才想起来,原来是前天忘记在这里了。他后悔随便的怀疑邻居的孩子。回家后,再看那个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象是偷东西的人。于是他又对说,“我早就想过,他不是那种偷东西的人。”

后来人们就用“失斧疑邻”形容主观臆造、胡乱猜疑。

第43篇、出人头地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叫欧阳修,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买不起纸笔。欧母便以荻草在泥地上划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欧阳修觉得韩愈的散文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社会上流行的讲求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 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后来,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这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于是欧阳修又被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他写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便是这时作作。

十多年后,宋仁宗才想起欧阳修的文才,便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趁此机会,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那些落选者,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他们将欧阳修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就在这次考试中,后来的大文豪苏轼崭露头角。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在考试中,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后,大赞苏轼是个人才。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的一些文章,更加觉得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

有一天,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大意是: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苏轼在湖州时,看到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便写诗进行讽刺,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被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中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于是苏轼被撤职,押到京城大狱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将他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有一个地方名叫“赤壁”,苏轼听说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览凭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词风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词风的代表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和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出人头地”这句成语就是出自欧阳修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而来,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现在常用来高人一等。

第44篇、人面桃花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第45篇、奴颜婢膝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南宋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宋朝兵力不足,因此总是打败仗,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但是昏庸的宋朝皇帝却仍然只顾享乐,而宰相贾似道则隐瞒敌情。大臣陈仲微知道情况十分严重,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那些人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可是昏庸的宋君根本不放在心上,后来南宋就灭亡了。

第46篇、红嘴鸥归来成语故事

在西伯利亚洲,有一群可爱的精灵——红嘴欧,它们每年南迁北移,过着寻找温暖的生活。红嘴是成千上万只中的一只,它勇敢而热心,曾在飞行比赛、游泳比赛中获得冠军,大家一致认为,在下一年的进行大选群类头鸟时,它是最佳头鸟候选人。

那年,当大家还沉醉在故乡美丽风景时,一场猛烈的寒流袭卷各地,一夜之间,西柏利亚到处冰天雪地,整整比往年的飞迁日期早了一个月多。

寒风渐退,可南飞却迫在当昔,一次草草的召集会议后,大家各自准备向南飞行。

一个有整齐排列的队形,在空中优美的划过。飞过一座座高山,飞过一片片陆地。没想到,不到两天,寒流再次袭来,眼睛里到处是一片雾气,整齐的队列被冲散,鸟儿们各自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

稍微安顿一来,红嘴一看,大伙只剩下20多个在一起,还好,刚才风雨中尽力拉住的老婆孩子还都在,其它的还有几个,管不了了,先找个地方把狂风躲过去再说。

它们找到一个高山的岩洞,洞口背风,里面的温度还算有些高。

随着寒流的到来,外面开始积雪,洞内的温度开始下降,如果没有很好的办法,大家将都会冻死。红嘴站在洞口,张开翅膀,挡住了寒风。

风渐渐小了,太阳也慢慢的爬上了天空。大家到外面开始活动身体,寻找食物。可红嘴背部冻伤,不得动弹。

为了不影响整体的飞迁,红嘴对大家说:“你们先走吧,我独自一个慢慢的在后。”

它老婆白羽是一个温柔漂亮的红嘴欧,听到这话,先哭了起来:“你现在身体受伤,怎么照顾自己呀?还是让我和你一起吧。”

它们的孩子小不点才几个月大,刚刚学会飞行和觅食,只一个劲的叫着:“我要和爸爸在一起。”

小机灵从小和红嘴一起长大,是铁哥们,说:“不行,我们不能让你一个独自在后面,我们再等几天,你身体恢复了大家一起走。”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天气一天冷似一天,不能再耽误行程了,红嘴的伤似乎也好了很多,大家决定明天开始出行。

红嘴强忍着伤痛,努力的和大家一起南飞。不到半天,它已感觉自己体力不支,再和大家一起飞走,只会造成更大的悲剧。于是,在大家不注意的一瞬间,它飞进了一个密林里。

当大家发现红嘴不在时,返回来寻找,一遍一遍的呼喊,红嘴借着茂密的树叶,隐藏了身体,心中默默的祝福大家顺利南飞。

白羽强忍着泪水,带着孩子随同伴们走了。

红嘴用清泉洗了伤口,找了一些食物,慢慢的飞上了天空。

慢慢的飞,累了再休息一会儿。

不知过了多少天,红嘴飞过一个美丽的地方,空气与温度都好似是自己的家乡。它太累了,翅膀不再听使唤,向地面一下子掉下去了。

清晨,一个退休老人去爬山,半路看到一只小鸟,好漂亮的小鸟,象鸽子却又不是,红嘴,白羽,只是有些受伤,好象也很累。

老人把红嘴带回家,给它洗澡,给它上药,小心的喂食。几天后,红嘴的伤好了,老人带它到湖边,没想到它还会游泳,老人乐了,这只小鸟伤好以后,虽然是放着养,可一直没有飞走,成了一家人开心果。

渐渐的,春暖花开,候鸟迁飞的日子又近了。红嘴好多天没有好好的进食,只是满眼的哀伤看着老人。老人一家也觉得很奇怪,开心果不再开心了。

那天,红嘴飞到老人手上、肩上,不停的叫,不停的在说着什么,后来就飞到天上,一圈一圈的盘旋。老人终于明白,这只可爱的小鸟要回家了,它舍不得走呀!

“去吧,飞走吧,记得下一年南归时再来!”老人挥着手,向红嘴道别。

红嘴再次落在老人肩上,不停的用嘴啄着他的脖子、头发。最后,红嘴鸣叫一声,飞走了,它记下了这个美丽而温暖的地方。

回到西伯利亚,同伴们都已到了,上次的寒流让它们的同类伤亡了不少,还剩下一大半。

见到红嘴归来,白羽和小不点高兴得近似疯狂,大家用最热烈的庆祝方式,并当既召开选举大会,红嘴当选为头鸟。

再次南归的时候,红嘴带着一家老小,还有所有同类们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看望那个曾经救它一命的老人。老人看到红嘴归来,还带着这么多的红嘴欧来,一直在兴奋,最后决定,他当一个喂鸟人,每天与鸟儿生活在一起。

自从1985年6000余只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首次到昆明过冬以来,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初,这些欢乐的“小精灵”都会不远万里飞来,与市民和游人和谐共处,成为昆明冬春时节的一道风景。昆明市民一直对红嘴鸥给予极大的关爱,每年当地政府都拨出专款、组织专人为红嘴鸥投食,并制定相关法规禁止伤害红嘴鸥。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逐年增多。

编者按:受寒流的影响,一群来自西伯利亚洲的红嘴欧南迁北移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段鸟与鸟类之间的患难真情,人与鸟类之间微妙的关系。大自然给我们很多,我们也要学会珍惜。

第47篇、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br ></br ></br >

</br >

第48篇、出污泥而不染成语故事

【注音】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着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解释】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
【相近词】出淤泥而不染
【相反词】同流合污
【成语举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成语造句】
◎ 表达出作者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赞美之情,也从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欢荷花,喜欢描写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欢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高洁。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

第49篇、滔滔不竭成语故事

【拼音】tāo tāo bù jié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中书侍郎张九龄负责吏部选拔人才,他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受到皇帝的赞许。他不但能很好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且是有才的诗人。他能言善辩,每当谈论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绝,像下阪走丸一样毫无阻碍。
【典故】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
【释义】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用法】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
【近义词】滔滔不断、滔滔不绝
【示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br ></br ></br ></br ></br ></br >

第50篇、画虎成狗成语故事

【拼音】huà hǔ chéng gǒu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狗一样。
【典故】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模仿不到家
【近义词】画虎不成反类狗
【示例】身已许君,复何吝惜,但恐画虎成狗,致贻污谤。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