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示范课心得体会一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 )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①当场解决。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平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语文示范课心得体会二
乐学课堂是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乐与趣的探究、发现、互动,使学与教和谐交融,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如何和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和学生一起共鸣,快乐获知,在不随意中达到和谐、融洽,共建乐学课堂。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融洽关系,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课堂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每一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师生间只有融洽、只有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所以老师要热爱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好朋友,让学生真正喜爱老师,并把这种情绪延伸到课堂。
同样,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要亲切,要儿童化,目光顾及每一个同学;课堂节奏要多变,动静结合,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问一问,演一演、比一比,让课堂不断活跃,高潮迭起。
二、培养兴趣,把时间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其特殊的审美表现价值,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激发广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想象、记事,这些都为激发学生天真、稚嫩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要大胆还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想到哪里到哪里,能说什么说什么,轻易不可限制,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让学生多说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能让学生学会辨别,从而发现问题,建设小小新思想,启迪小小新发明。构建乐学课堂,要求教师既要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合理地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多“点”质疑,提问老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只要是想说的话,尽可能都说;只要说了,都算漂亮话。学生从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角度点击、辐射课文内容,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带动语言、思维、理解、表达的多向发展,让学生的获知既个性化,又多样化。
总之,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就要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蓝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乐学课堂,学生也才能真正拥有一个乐学课堂。
语文示范课心得体会三
20__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十三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王松舟、林欣等十六位专家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收获很多。参加工作二十五年第一次置身于全国优秀课堂教学中,亲眼目睹各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不仅让我连声赞叹,更使我终身难忘。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一、对新课程的思考
本次活动,聆听了南京吴教授《谈语文素养及其培养》的报告,使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诠释,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持久发展的空间。
二、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听了王松舟、林欣等几位专家教师的示范课后,我感触颇深。几位教师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互相交流、或展开想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课堂上处处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松舟的《望月》,林欣的《东施效颦》两节课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却是一样的精彩,一样的引人入胜,令人惊叹。然而认真反思,却又发现两节课的设计又同样都是抓住重点段而引领全篇,构思巧妙,处处都是亮点,学生学习积极热情,真正做到了教学的无痕无为。
三、对人生的思考
我1984年毕业于铁岭师范学校,20__年以前,分别任职晨光小学、前进小学,由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家长的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我对工作态度产生懈怠感,心理上安于现状。自20__年,西丰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我的工作地点被调整到东方红小学。进入新的环境,东方红小学浓浓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教研和课改的重视,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唤醒了我对事业的渴望与追求。今年11月在学校精心安排下,我与其他九位教师一同参加第十三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这次学习让我难忘,再一次燃起了我投身教育的激情,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积极进取,用阳光的心态对待工作,用广阔的胸怀善待一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提高自我,让东方红小学辉煌的明天也有我的一份贡献,那时我会骄傲自豪的说:“我是东方红小学教师”。
语文示范课心得体会四
20__-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学习中,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从本年级组到各个不同年级组,我聆听了多位老师的公开课,并且其中不乏有外校教师到我们学校来进行的语文教研活动的一些课程,其中也包括了研讨课程的小小会议,这些都让我收获良多。作为一名新进的年轻教师,接下来就说说我的听课心得吧:
一、任职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不同年级段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时,她很注重孩子们的注意力的把握,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中年级的教师虽然在语气上少了和蔼亲切,却多了一些启发性的话语,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让孩子们勇于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那高年级的教师们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着引导语辅导。
这些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在新课标中更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作为五年级的教师,我在一次语文研讨中学到了话题式的教学。五年级的学生不是一二年级,也不是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对他们的思维上的启发以及对课文的自我理解,更加注重于学习方法的学习。所以我也不段地思考着在语文的教学中多应用话题式学习,比如:在《黄鹤楼送别》这一课中,我的教案以及教案过程中我都会注重着话题式的加入。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好几次的语文研讨活动中,不断提到的话题就是教师的.角色问题。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为教学的主宰、中心,然而现在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当然这样的长期教学过程中,一瞬间转变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也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辈们学习着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方式。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语文课,不像数学学科有固定的公式以及固定的答案,虽然解题思路多种多样,但是总结的说答案是唯一的;语文课,不想英语学科,单词是固定的,搭配也是固定的,虽然解释可以达到意思就行,但这个也是需要进行语言组织,最终还是答案一致;语文课,更不想科学学科,有很多的有趣的动手实验,趣味性很浓,但结论始终是只有一个的。所以也有很多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但语文课是语言的基础学习,所以在教学方面更加有所注重。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示范课心得体会五
在这不到半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仅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雪儿>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